莎士比亞 X 台灣豫劇團──《約/束》

Bond 



  改編莎士比亞真的是一點稀奇也沒有。劇場人知道,觀眾也知道。然而那棵從莎士比亞墳上長冒出來的植物卻是越來越繁茂壯大,徘徊或棲息於周圍的生物更是難以計數。

  因為根部的養分太足夠了吧,那片孕育出一切的壤地從不曾衰竭過吧。究竟是幸還是不幸?天才的代價是永遠無法安息,永遠無法被忘記。

  台灣豫劇團改編了《The Merchant of Venice》,猶太商人在中國成了大食人,而基督徒威尼斯商人則成了中原人。有商行有官府,有公子小姐有丫鬟小廝,有拜把的生死兄弟,有書生解了花箋而娶到名門千金的情事……且不管是發生在哪一朝哪一代,一切皆通情順理的吻合進了中國的社會文化。

  念白與唱詞都是重新編寫的,比起傳統雜劇,語言上是白話現代許多,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滑稽但卻是順暢的,但我相信觀眾席上總會有人皺眉。其實莎士比亞的劇本和中國史詩性的戲劇有許多地方恰巧使用同一種元素和調度:人物上場後說這裡是哪,這裡就是哪裡。可以大大方方地(只要略略欠過身子)在別人面前說著最真實的獨白卻不必擔心其他人會聽到。以及過度誇張喜劇式的「誤會」和「喬裝」和「戲中戲」…….

  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每次看新編莎劇,傳統戲曲總是比現代都會版本容易讓我覺得「自在」,因為戲曲演員清清楚楚地就是個在「演」著角色,聲音舉止表情演得是那樣的用力,所以一切都可以合理化了。

  整體視覺設計也不似傳統戲曲那樣精簡空蕩。幕起燈亮後,的確是會讓人有驚喜的,整個畫面既明豔又清朗。但老實說,幾十分鐘看下來,配上舞台上不斷移動的人物與服飾,一切竟宛如RPG之類的英雄豪傑電玩遊戲。

  很喜歡王海玲詮釋的大食商人,豪放詼諧卻渾身充滿悲劇性,特別是以這種又作科又念白中夾雜唱詞的傳統表演方式,角色本身便活生生地,充滿力量的存在於舞台上。在程式化中,演繹著一名改編自西洋劇本又是外地來(非中原人)的人物,演員對於藝術高度的追求是一目了然。

  那股唯有中國傳統戲曲才有的沈穩安定,在整齣《約束》中變得淡薄了,但我想這也不全是件壞事,豫劇要搬演莎翁大作,為了讓觀眾相信自己能把故事說好,所有的犧牲和創新何嘗不是種賭注。

  而戀戀於莎劇的人又何嘗不喜歡這樣一場刺激又折磨人的賭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nastas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